10月20日,东湖论坛举办平行论坛——科普高端对话,邀请多位院士和专家围绕新时代科普事业长足发展,探讨如何构建“大科普”格局,增进合作共识,共同谱写科普事业的新篇章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据悉,该平行论坛主题为“科普赋能 共筑未来”,分院士主旨报告、圆桌峰会、授牌仪式等3个环节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研究员,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龙乐豪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物理学家叶朝辉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、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龚健雅在院士报告环节中,先后作题为《中国火箭与航天》《基础是根本、需求是动力、创新是灵魂》《无人系统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》的报告。
龙乐豪院士的报告中,有许多令人自豪的回顾:以CZ-5为代表的长征火箭综合性能世界一流;2006年发射世界唯一航天育种返回卫星,现已广泛播种,培育新品种640多个,年增产粮食约26亿斤;2004-2020年获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巡视、月背与地球中继通信等5项原创成果;2021年,我国成为首个一次实现火星“绕、落、巡”综合探测的国家等内容。
“导航的核心是时间测量,这就得靠原子钟。”叶朝辉院士简单回顾了40年来星载铷钟的“时间”:从1983年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建议开始,一直到现在北斗系统走上独立自主建设的道路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龚健雅院士介绍的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有无人系统导航、定位与控制技术、环境感知技术、AI决策技术等十余种,其中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持。并详细介绍了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农机系统,在现场特意展示了一段无人农机的工作视频,从无人农机按规划路径下田开始,在运秧、插秧等方面,无人系统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。
同时,在圆桌论坛讨论上,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推进科普事业互联互通、加强政策对接以及科普在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上推动全球科技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。
“每次做科普,我都要戴护目镜、器材,因为我一定要做实验。”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、科普中心主任戴伟在东湖论坛“科普高端对话”的圆桌论坛环节分享道,科普一定要动手去做。实验比魔术还有趣,更能吸引孩子。失败了也是学习机会。孩子们会知道,做实验就是会遭遇花样失败。他认为科普工作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,而是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,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。
来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科普老师乔木大声赞同,他说:“科普是参与性的科学传播。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看了课本就知道实验的结果,现在用的课本不一定是对的!科学不会一成不变,新的知识会改变旧的知识。要去质疑,要自己动手去做,去验证。”
此外,科普高端对话现场还为22家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25所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代表(2022年共命名285所蒲公英基地校)举行了授牌仪式。
据了解,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,是中国科协领导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。为进一步推动全国物理科普科教工作的开展,中国物理学会于2022年创建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和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,一年来,科普基地在各地的科普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,蒲公英学校借助物理学会优质科教资源,更好的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。
通讯员:王伟